中国当代艺术商业成功的热闹和门道

发布于 2024-10-16  10 次阅读


  这是最好的时代,首先是艺术家不再迷茫和痛苦了,由于资本的介入和商业运作的日趋完善,今天中国的艺术家们有了更多的经济环境支持,更多的创作自由。但是,身陷商业艺术越来越发达的生态环境,艺术家需要更独特的艺术个性,当代最成功的艺术家也验证了这一点。
  回头看中国90年代的艺术生态,看似理想的艺术纯粹价值的追求在刚刚兴起的商业大潮中显得寒酸和营养不良;虽然商业文化,消费文化当时已然悄悄萌芽,但对文化艺术的商业支持与运作还远远没有开始;迫于生活,一部分下海经商了,一部分到国外找出路,不乏转行做装潢设计的,和在纽约中央公园替游人画像的。剩下的“顽固分子”怀揣理想,背着行囊,食不果腹地从一个地方被“驱逐”到另一个地方。
  今天的艺术家不但一幅画动辄上千万,更时时作为社会名流和艺术明星,成为顶级奢侈品争相合作的大腕。尽管舆论对这种合作方式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无可否认,对奢侈品品牌来说,艺术家为他们注入了新鲜的文化艺术血液和活力,而对于艺术家来说,这种特殊的合作方式也为他们实现了深度的多向互动,通过“公共化”而实现了其作品和个人价值的扩大和增长。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双赢的合作。
  当然,不久之后,大家终于明白了不能脱离现实地闭门造车搞艺术,要握住时代的脉搏,1992年,艺术批评家吕澎就提出“艺术走向市场”的口号。发展至今天,二十年间中国艺术已经脱去文化理想的外衣,和商业资本紧密相拥,当然,这不是一件坏事,在总体缺乏评判标准的时代,商业化给了艺术家和艺术一个可量化的,相对公平的评判标准。但当市场价值成为衡量艺术品的最显性指标,不但催生了艺术的急功近利,更促进了艺术市场的泡沫化,泡沫消失后,如果作品本身缺乏巨大的艺术价值,留下来的就只能是一地鸡毛。
  从艺术生态进化角度看,现在艺术家面临着更严峻的困境,只有创造出显性的艺术个性才能在艺术上有一立足之地。自照相机发明以后,写实绘画就失去了原有的价值——肖像,开始在形式上变革,印象派、野兽派、现代派、未来主义、达达主义,波普照……艺术家在形式创新上越走越远。
  从视觉接受的角度看,我们处在一个视觉泛滥的时代,广告是一个利用各种手段吸引眼球的行业,包括对艺术的充分吸收和利用,铺天盖地、美轮美奂的广告导致消费者对图像产生审美麻木。身陷商业艺术越来越发达的生态环境,艺术家需要更独特的艺术个性,当代最成功的艺术家也验证了这一点。
  张晓刚在书中谈自己大家庭的创作背景时也说:“从现代主义看西方艺术的发展,从最早的一个木版画,一直看到当代艺术,大量地接受信息。看了之后整个感觉是绝望,虚无,所有东西都被试验过了,原来你迷恋的东西在这个汪洋大海里太微不足道,而且你迷恋的东西别人已做得太好,怎么办?你自己在哪?”
  这是一本看热闹的书,《中国艺术面孔》采访的是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代表,他们以自己深刻而独特的艺术创作,不但获得了艺术的成功,更获得了商业的成功,在拉家常般的轻松访谈中,我们不但看到了一个艺术家的成长道路,更看到了中国五十年时代变迁的沧桑巨变。
  但这更是一本看门道的书,随着艺术商业环境竞争进一步激化,现在很多年轻艺术家都急于求成,有强烈的商业成功的欲望,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迅速获得金钱和地位,目的直指商业市场价值,这种愿望和理想是无可非议的,但品牌,尤其是艺术品牌的创建必须从自发到自觉,这就需要借鉴前辈成功的经验,有意识地塑造自己的艺术品牌,此书给出了最好的答案,从中你会发现成为一个艺术大家的所有门道。
  上一页1下一页
  附件下载: (已下载0次) 标签:
  

http://ht1993.com/eht/4462.html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君掌盛无边,刹那成永恒。